「朝聖」,可以說是世界各個宗教都有的一個現象。
宗教不只是生活中的,也是神聖的、神秘的、歷史的,
因此朝向神聖、或者朝拜神聖,是每位信徒心裡或多或少的一個渴望。
試問哪位佛教徒不想到釋加摩尼悟道的樹下沈思?哪位基督徒不想乘船在加利利海上遙想當年耶穌在這小湖水上經歷的種種?哪位印度教徒不想回到瓦蠟納西,一探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顯婆」的故鄉?哪位穆斯林不想在他有生之年想盡所有辦法走一趟麥加朝聖之旅?
對於穆斯林來說,朝聖不僅僅是個人的興趣,也是宗教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求。穆斯林信仰實踐的「五功」(five pillars)之一,就是朝覲,簡單講也就是朝拜、朝聖,是經濟和身體上有條件的成年穆斯林所負的宗教義務,無論男女,都要進他最大的努力一生去麥加朝聖一次。
如同基督教一樣,世界各地到處都有聖徒的足跡,也有許多有名有歷史意義的教堂名勝,穆斯林遍布世界,伊斯蘭眾多帝國在歐亞歷史中也留下許多遺跡,可朝聖處多不勝數,所以回到最初的信仰核心,我們可以發現到三大朝聖聖地:麥加(Mecca)、麥地納(Medina),以及耶路撒冷。

麥加
麥加身為世界上最老的古城之一,伊斯蘭文化的發詳地,阿拉伯文Makkch的音譯,原意為「吸允」,是由沙漠民族可望吸允泉水而命名。是阿拉伯半島千年來的交通、貿易、宗教中心。最初的重要性是從亞伯拉罕開始,阿拉伯人(或者當地古萊氏民族)相信亞伯拉罕是在麥加、更詳細點是現今「天房」(Kabal)的地點獻上以實瑪利給阿拉,(當然,與聖經記載有些許不同),不過也因為這原因阿拉伯人或穆斯林加以詮釋,認為這是阿拉揀選他們繼承恩典祝福的重要事件,事件發生的地點—麥加,也就同時被聖化了。
此外,在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一神信仰之前,麥加充斥著泛神信仰,各種宗教、各種神祉偶像林立,也有精靈崇拜,廟宇裡面也有許多廟妓供信徒「交溝獻祭」。到了西元七世紀,穆罕默德身為當時遊牧民族中出名的「仲裁人」(類似有名望的長老或裁判官身份)為這樣的環境感到心痛,只能個人盡力維持從亞伯拉罕傳承下來的良好道德生活準則。在一偶然情況下,穆罕默德接受到阿拉的「天啟」,指定他為這個社會帶來完全翻轉的信仰觀念和文化習俗,等於同時進行一場宗教和社會文化的革命。
經歷了幾年的宣傳和努力,也經歷了被威脅、毆打、迫害等挫折,一度逃到麥地納逃難,重整旗鼓,最終在630年以勝利者姿態回到麥加,並宣布麥加在宗教上的神聖地位。今天,麥加「禁寺清身寺」為伊斯蘭教第一大清真寺,從638年到現在,是最大也最重要的朝聖地點,同時可容下一百萬人同時禮拜,在大朝月,也就是阿拉法特月,整個成事預估會有數百萬人來朝拜。

麥地納
第二大聖地為麥地納,麥地納阿拉伯文原意為「城市」,正因前面提到622年穆罕默德從麥加逃難到麥地納,他在此長期居住,並且632年去世後埋葬在此,之後麥地納就稱為「先知之城」,並且保留原抄本古蘭經,地位崇高。
穆罕默德在這個階段把原先規定穆斯林朝拜往耶路薩冷方向的規定改為往麥加朝拜,從此開始了穆斯林每日向麥加朝拜的規定。並且根據當時社會情勢訂定了許多相關規條,最大限度地團結了多游牧民族的生活習俗和傳統,統一在伊斯蘭教一神論的概念底下,進而形成了宗教、政治、生活息息相關的思想體系。此地的「先知清真寺」也是伊斯蘭世界第二大清真寺,由穆罕默德親手建造,被認為是清真寺建築史上的雛形和楷模。

耶路撒冷
最後,耶路撒冷,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的共同聖地,衝突、矛盾、利益的故事在歷史上處處可見。時空走到了今天,過去的問題沒有解決、新的問題更讓人傷腦筋。
舊約時代耶路撒冷就因大衛、所羅門所建的聖殿以及首都而成為宗教政治中心,現今遺留下來的哭牆更是猶太教徒的信仰中心;到了新約時期許多耶穌及使徒的故事也發生在此,因此對於後來的天主教文化來說,理所當然的成為朝聖的重要目標,雖然對基督新教來說並不那麼講究朝聖,但仍是許多基督徒想要遊歷學習的地點。
根據《古蘭經》十七章經文記載:「…他在一夜之間,使他的僕人,從禁寺到遠寺,他在遠寺的四周降福,以便我招示他我的一部份跡象」…。七世紀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開始傳布伊斯蘭信仰,在麥加城受到當地貴族的反對,重重的困難讓他對於前途感到灰心及沮喪。在決定遷徙到麥地納之前不久,伊斯蘭曆七月十七日的這天夜裏,天使迦百列把穆罕默德從夢中喚醒,乘騎送來的一匹有矯健翅膀、女人頭、孔雀尾巴的銀灰色天馬,從麥加飛到耶路撒冷,踩在城中一塊聖石上,飛上九重天,然後在那裡直接受到阿拉的天啟,鼓勵他繼續傳布伊斯蘭教並且頒佈了一天朝拜五次的規定之後,當夜又返回麥加城。
這就是伊斯蘭教中有名的“夜行登宵”,當中「禁寺」指的是前面說到的麥加清真寺,遠寺則指著是耶路撒冷今日「阿克薩圓頂清真寺」的地點(在當初此清真寺並未建造),也就是所羅門王所建的聖殿。由於這登宵傳說,耶路撒冷也就成了伊斯蘭教僅次於麥加、麥地納的第三聖地。

從上述的三大朝聖中心我們可以發現到,伊斯蘭教歷史、地理、文化以及經典故事是密不可分的,為宗教領袖穆罕默德所重視,教導穆斯林應時時記得三大聖地的重要性,並且實踐出來。
從好的方面看,用權利與義務來推動穆斯林不要因世俗演進及時空轉換,而忘記過去祖先前輩們流血流汗所爭取到的宗教及社會地位,這是值得現代基督徒學習的。
有些教會忽略教導信徒們瞭解聖經地理歷史環境,讓信徒們錯過了親身經歷或學習的機會,就未免可惜了。

不過另一方面基督徒也要謹慎小心朝聖的態度和出發點,伊斯蘭信仰一方面利益誘使穆斯林厲行朝聖行動,讓他們認為朝聖就能夠更容易上天堂,能獲得更多阿拉的祝福,這種沒有得救確據的信仰行為,相信他們心中並沒有真正的平安;再者,朝聖已成為穆斯林最高信仰實行義務,若不去實行,就會受到極大的處罰,可說是把朝聖行動「神聖化」為對穆斯林信仰的考驗,甚至是評分標準。若我們跟穆斯林一樣把朝聖視為一種壓力、一種積功德行為,認為作了上帝才會開心的心態,那就失去耶穌來到世上的意義。
耶穌說:「…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他。」(約四21-24)朝聖行動值得每位基督徒有時間、有機會時參與,是一種學習、一種自由、一種對上帝在歷史中所作所為默想與體驗的方式;但我們都知道,真正的朝聖,是用心靈和誠實來向我們的天父朝聖,這才是他最喜悅我們的「朝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oking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